<menu id="6ok4w"><strong id="6ok4w"></strong></menu>
<menu id="6ok4w"></menu>
  • 現在位置是:首 頁 >> 新聞中心 > 文章推薦
    關鍵字:
    文章推薦

        字體: | |

    第三屆浙江省急診科主任管理研討會紀要(溫州)
    原作者: 中華急診網 文章來源: 中華急診網 發布日期:2003-08-22
    2003年8月16-18日在溫州勝利召開了“第三屆浙江省急診科主任管理研討會”。這次大會由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承辦。到會的專家和領導有: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江觀玉教授、上海長征醫院楊興易教授、上海瑞金醫院陸一鳴教授、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張啟喻教授、副院長陳壽權教授。浙江省急診醫學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干建新主任,《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社編輯部主任馬岳峰主任。 干建新主任主持大會,到會專家做了專題的報告。 上海長征醫院楊興易教授:規范和標準急診ICU的建立以及ICU的質量控制建設非常重要。各級醫院應該重點建設與急診一體化的ICU,其規模應該與自己醫院的急診流量大小相關。加強對ICU合理建設以及統一使用管理。控制ICU住院率和治療費用。進一步明確“ICU是急診醫學的一部分”這個概念。嚴格掌握ICU的工作人員數量和設備配置標準,另外對ICU病人出入院指征也應該嚴格把握。充分注意到ICU感染問題,尤其注意院內感染的嚴重性。不得不指出我們急診醫生對ICU病人科研性的干預不多。 上海瑞金醫院陸一鳴教授:各大醫院ICU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工作必須大力推進。10月份準備在杭州召開的SARS會議我們應該好好準備。有的地方沒有病人或者是出現一部分病人與我們當地的醫學條件和醫療體制管理的完善有很大的關系。對醫院的信息化、無紙化的推進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急診圖象傳輸系統在急診科的使用前途非常廣大。同時對急診科主任管理模式的改進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今年的SARS也暴露了我們急診醫學界總結經驗的能力比較差。上海和浙江兩地聯合開展學術活動和科研活動值得實踐。 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主任委員江觀玉教授:首先感謝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領導,也感謝上海的專家到會支持。同時感謝所有到會的急診科主任。新老朋友共聚一堂。今年對我們急診醫學界有更加特殊的意義。可以分為兩個時期。4月份前的日子以及4月份后的日子。 4月份前,在西部13個省聯合召開了一個急診會議,到會的人員是多系統的。目前看來西部地區的急診醫學整體發展勢頭非常好。對我們東部地區的急診醫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月份后,我們國家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們的急診醫學也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日子。 上海的SARS為什么這么少?我們有必要總結經驗。抗擊SARS后我們深刻體會到:急診醫學必須“三環相扣”(院前急救、高質量的急診、危重病搶救)。做為學會的主任本人有一個很大的愿望:把我們的急診事業搞大(不包括個人)。在我們中國急診專業有四個學會,我們應該團結起來。今年10月我們四個學會聯合召開SARS防治會議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充分體現了“三環相扣”的理論。另外我們要注意到在抗擊SRAS中我們的急診工作者犧牲最多,作為同行我們應該表示一下自己的態度,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這次大會已經被浙江省委列入西湖博覽會的計劃,同時也提高了這次會議的檔次,我們會更好地服務大會交流工作。學會的魅力在高水平的學術水平交流,我們應該提高急診學會的學術水平。急診醫學自1987年成立至今已16年了,就算一個小孩子也該長大了,我們不要老說自己年輕,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把先進的高科技技術應用到急診領域,加強急診醫學的基礎研究,迅速趕上其他學科。非典的爆發,給急診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實踐證明,急診醫學有著非常巨大的社會需求,發展急診醫學是中國今后幾年的重要任務。建立一個完善的急診醫療體系,不斷提高急救醫療水平,加強新技術在急診中的應用,探索急危重的病理生理機制,是急診醫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浙江省已經在準備建立一個空中急救系統,這樣從平面急救到空中急救,我們已經完成了立體急救的轉變。與國際接軌已經不是空話。 會上浙江省蕭山中醫院汪院長介紹了自己醫院以創傷急救為主要特色的急救體系,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急救中心主任盧中秋主任也介紹了自己醫院急救中心如何開展工作的優秀經驗。 (以上內容是根據講話整理記錄)
    文章來源:中華急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