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內復蘇新概念——急救醫療小組
發布日期:2003-08-26
澳大利亞悉尼利物浦醫院于1990年提出了急救醫療小組(met)的概念。目前met已在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許多醫院開展。最近,該院的hillman系統回顧了met產生的背景及起到的作用。
重新定義院內復蘇的原因
心肺復蘇術(cpr)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當今基礎生命支持(bls)的基礎。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加強生命支持(als),用來處理導致心臟停搏和伴隨心臟停搏的復雜情況。cpr是搶救院內外猝死的主要方法。
研究表明,最近30年,院內cpr的總死亡率并沒有明顯改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當病人發生心臟停搏時,醫護人員的注意力集中于cpr的實施,很少有人注意院內發生心臟停搏背后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心臟停搏不是突然或意外發生的。在一項研究中,schien證明,停搏發生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有84%的患者有可識別的病情惡化。而重癥監護病房(icu)病人很少突然死亡,因為在那里,隨時都有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在場,早期惡化征兆可被發現。
由此可以認為,經過嚴格復蘇訓練的醫護人員不能在所有時候迅速識別心臟停搏,也不能迅速作出反應。(resuscitation2001,48∶105)
另一個原因與醫療體系的等級制度有關。在傳統體系里,問題被逐級向上傳遞。護士通常只記錄病情變化,不允許對病情變化進行處理,也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護士通常和低年資醫師聯系,而后者在學校內又沒有接受過多少高級復蘇培訓。
以上原因不但導致心臟停搏的發生和死亡,而且導致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延長住院時間。
有鑒于此,有必要將目前狹隘的cpr概念轉移到全面的復蘇定義和復蘇目的上,將cpr定義為復蘇的惟一類型是不適當的。
創傷體系模式的啟發
現代創傷體系是復蘇的很好榜樣。在理想的創傷體系里,患者在現場迅速得到救助,并立即開始復蘇,隨后被運送到創傷中心。在那里,創傷急救人員24小時在場。依據標準,創傷搶救小組被召集到病人身邊,受過專門訓練的醫務人員根據治療方案和指南迅速開始系統復蘇。
對于非外傷住院病人,就沒有這種類似體系。但原則是相同的:根據標準確定高危病人,啟動急救系統,迅速開始系統復蘇。搶救小組應接受系統高級復蘇培訓。需要時對這個系統的效率進行考評和調整。met就是這種系統的一個例子。
急救醫療小組
met的基本成員為一位icu醫師和一位icu護士,一天工作24小時。呼叫met的標準可以從寬掌握。
met中至少有一人需接受過全面高級復蘇培訓,內容不僅包括cpr,還包括打通氣道、人工呼吸、外周及中心靜脈套管插入及胸腔插管。
將來,應對所有住院患者提供全天候高級復蘇服務。例如利用重癥監護或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或利用醫院內接受過急診醫學培訓的醫師為全院危重病人服務。
新的復蘇時代已來臨,這個領域更加廣闊,它包括急救技術操作和理論知識以及對有生命危險患者的早期識別與快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