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召開防治非典研討會 氣溫低可能易發非典
文章來源: 信息時報 發布日期:2003-09-12
通過對廣州、香港兩地一系列數據的研究和分析,有專家發現,氣壓和氣溫與非典的流行有著密切關系,非典病毒竟會隨著氣壓的降低、氣溫的升高而消減;此外一直被外界認為是高危人群的醫務人員,其非典家庭聚集性卻遠遠低于一般家庭;對于非典患者們的心理,專家們研究發現,中青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在性別方面,男病人的心理素質則明顯強于女病人。
昨天,這些成果在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防治非典學術研討會進行了研討。據了解,此次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市科協主席鐘南山倡導,會議昨天上午在廣東省政府禮堂隆重開幕。來自廣州、北京、香港、澳門等地的著名專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大氣論:高氣壓低氣溫助非典橫行
來自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楊智聰副主任醫師通過對廣州和香港兩地SARS流行變化的研究,初步得出了SARS流行與氣壓和氣溫變化可能存在的關系。
楊智聰副主任醫師將SARS的流行過程分成了三個時期:每天小于10新發病例的散發期、發病不斷增多至高峰的爆發期和新發病例逐漸減少至20例以下直至結束流行的消退期。研究發現,廣州平均氣溫從首發SARS病例日的13.6℃波浪式攀升至末例的26.4℃,平均氣溫19.4℃,其中最高氣溫28.6℃居于首發病例的第5天,最低氣溫7.1℃位于末例子發病的前4天。平均氣壓則相反,它在SARS首發期較高,而在末例發病時較低。香港氣溫、氣壓和SARS變化趨勢與廣州基本一致,只不過推遲了一個半月發病,也推遲了22天結束。
對此,楊智聰副主任醫師認為,廣州和香港兩地SARS散發和爆發期與消退期相比均是氣壓居高,平均氣溫居低,并且SARS發病隨著平均氣壓的下降和平均氣溫的升高而消減,說明這兩種氣象有可能影響SARS的發病流行趨勢。
楊智聰建議:既然大氣環境變化與非典有著不容忽視的關系,為預防非典,在采取積極診療對策的同時,衛生防疫和氣象部門還應對大氣環境變化和“高危”天氣向公眾作出預警。
環境論:山水樹木有助預防非典
廣州醫學院天河學院的劉東俊醫師則研究認為,非典有“城市分布性”(幾乎不在廣大農村蔓延),并且有喜好濕度小的特性。他調查多例患者發現,這些患者均有少飲水習慣,或出于職業影響不能及時保持皮膚黏膜水分,而廣大農村的山水樹木保持大氣濕度,可有效阻止冠狀病毒對人體支氣管的親和力,尤其是樹木的揮發油在城市中較少,而農村樹木花草散發的揮發油如桉油、樟葉油氣等,可使人體氣管黏膜獲得天然的保護膜,抗冠狀病毒的能力加強。
劉東俊建議:避免到城市擁擠地方,多到樹木山水多的農村鄉野,保持室內濕度,并保證大量的水分補給,有助預防非典。
傳播論:家庭聚集病例明顯下降
就非典家庭聚集性情況,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劉維斯醫生發現,截至4月17日,共有42個家庭發生家庭聚集病例(指一個家庭中發生兩例或兩例以上傳染性非典病例),共累及153人,死亡21人。研究顯示,家庭聚集病例感染主要來自醫院,占總家庭聚集病例77.78%,而醫務人員家庭則極少發生家庭聚集病例,其發生率僅為9.25%,且家庭聚集病例以成年人為主。
劉維斯認為:之所以非典家庭聚集病例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這可能與這一人群社會活動活躍,暴露機會明顯增加有關,而在今年3月下旬以后,醫院對非典病人隔離收治,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也相應提高,從而家庭聚集病例開始明顯下降。
心理論:男性心理素質高于女性
廣州市胸科醫院分別對《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中青年SARS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對策》等課題進行研究。
陳文勝等醫生調查發現,由于性別、年齡、知識層次、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同,病人的心理也不同。男患者表現特有的堅強、獨立,女患者是過多的倚賴、優柔寡斷;年輕的患者缺乏忍耐力、責任感,過度關注自己的病況,因治療時間長而變得煩躁不安。
第一軍醫大學附屬南方醫院感染內科的醫護人員就《78例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焦慮特點分析》,從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差別考量非典患者焦慮水平差異。結果發現,女性患者的焦慮水平要高于男性患者。而5種年齡段焦慮分值由高至低依次為:21~30歲,31~40歲,41~50歲,20歲以下者焦慮水平最低。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焦慮程度不同,初中以下患者焦慮水平最低,文化程度較低的非典患者沒有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焦慮水平低,高中、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患者對病因不明、無特效藥物,對死亡可能有一定了解,焦慮水平反而較高。